3家上市公司業績看國產鋁塑膜“翻盤”
經歷了多年的儲備醞釀,國產鋁塑膜終于開始進入盈利周期。
本周,璞泰來發布了上市之后的首份年報,年報顯示,2017年其實現營收22.49億元,同比增長34.1%;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4.51億元,同比增長27.47%。
一個可能被忽略的細節是,作為璞泰來旗下最小的業務板塊,鋁塑膜業務在2017年進行了調整,停止此前的鋁塑包裝膜貿易業務,轉而推動該業務自產,調整后,其2017年鋁塑膜自產業務實現3,425.49萬元,同比增長99.12%。
從隔膜貿易業務向隔膜生產制造轉型,并實現了近乎翻倍的增長,雖然體量不大,但不能忽視的是,璞泰來的鋁塑膜業務進展正“大步快跑”。
作為承擔璞泰來鋁塑膜業務的子公司,東莞市卓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(下稱“東莞卓越”)采用自主研發的熱復合工藝和二次復合工藝,解決了鋁塑包裝膜的CPP層與鋁金屬箔層粘結力的問題,自主開發了用于鋰離子電池耐電解液腐蝕的特種CPP材料,解決了普通CPP材料不耐腐蝕、不耐高溫的問題。
此外,為了配合鋁塑包裝材料在電動汽車上的應用,東莞卓越還開發了以不銹鋼箔為主體的鋼塑膜產品,該產品采用超薄的不銹鋼材質作為包裝材料主體,改善了用于電動汽車軟包裝電池的強度問題。
高工鋰電獲悉,東莞卓越的主要產品有113μm和88μm的消費電子鋁塑包裝膜,同時,動力電池用鋼塑膜產品也處于市場推廣認證階段。
除了東莞卓越,另外一家國產鋁塑膜企業也在2017年實現了業績利潤“大翻盤”。
紫江企業近期發布的年報中,旗下主營鋰電池鋁塑膜的上海紫江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下稱“紫江新材”),2017年營收1.38億元,凈利潤1697萬元。而在一年前的2016年,其凈利潤虧損426.8萬元。
凈利翻盤背后,是紫江新材的鋁塑膜產品在數碼鋰電池領域開始替代日系對手,同時,在動力電池領域,目前已有十余家客戶進入批試階段。
同樣在“翻盤”的還有完成對T&T收購的新綸科技,其2017年報顯示,一方面,日本三重工廠生產的鋁塑膜月銷售突破100萬平米,全年累計銷售接近千萬平米;另一方面,月產能為300萬平米的常州鋰電池軟包鋁塑膜工廠一期項目已于年初開工建設,預計將于2018年二季度竣工投產。
上述三家上市公司業績變化只是國產鋁塑膜“翻盤”的一個縮影,高工鋰電獲悉,包括蘇達匯誠、道明光電、明冠新材等多家國產鋁塑膜企業的進展也在明顯提速。
“鋁塑膜高度依賴進口將變為歷史。”GGII判斷認為,國內鋁塑包裝膜基本由日本昭和電工、DNP等企業壟斷即將成為過去,未來2-3年將是鋁塑包裝膜國產化最關鍵的時間點。
基于這樣的判斷的考慮是,在技術層面,國產鋁塑膜的性能和可靠性已經獲得突破性的進展,多家企業的產品已經達到日本同類產品,并已經完成了客戶的測試驗證期,在數碼領域已經得到了批量化的應用,在動力領域,在補貼下滑的大背景下,價格更具優勢的國產鋁塑膜導入已經一觸即發。
而在市場層面,消費端環節,除了3C數碼外,VR眼鏡、無人機、可穿戴設備等新的市場都給國產鋁塑膜應用帶來新的空間。
根據預測,到2020年,VR行業規模年預計超過550億元,2016-2020年復合增長率接近80%;全球民用無人機市場規模增長到約260億美元,五年復合增長率近50%;2016-2020年,智能眼鏡出貨量的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00%左右,智能服裝超過60%,智能手表接近30%。
在動力環節,2017年,國內軟包動力電池企業迅速成長。GGII數據顯示,2017年動力電池裝機總電量約36.4GWh,同比增長約29%;乘用車動力電池裝機電量約13.7GWh,同比增長約50%。
在裝機電量前十大企業中,軟包動力電池企業有3家,而在乘用車裝機電量的前二十大企業中,有孚能科技、天津捷威、浙江天能、杭州萬向、卡耐新能源等11家軟包動力電池企業,合計電量已超過3GWh,占乘用車裝機比例達到20%以上。而這些國產軟包電池企業,都在積極導入國產鋁塑膜。
GGII預測,消費類電子、儲能用軟包鋰電池每年對鋁塑膜的需求超過1億平方米,加上軟包動力鋰電池在電動車領域的滲透率不斷提升,預計2020年國內鋰電池廠商對鋁塑膜的需求約3億㎡,這將給國產鋁塑膜帶來巨大的想象空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