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印刷海洋上造船行舟
大部分同行認為印刷這個行業變化太快,有些無所適從。
我們仔細想想就會發現,當今市場上,雖然傳統膠印機大廠如海德堡、小森都在大力推廣新型數字印刷機,但是膠印機還是他們主要的營收來源。市場上更有許多超過20年的膠印機,每天仍然孜孜不倦地工作著。
印刷制造本身其實一直沒有改變,改變的是大環境。移動互聯網、人工智能甚至物聯網改變了社會,改變了我們的客戶,今天客戶要的不再只是品質、價格、交貨期,因此,我們提供的印刷服務也應該改變了。
如果我們將大環境視為海洋,那么印刷廠就是在印刷業這個海洋上面行駛的大小船艦。有人問:“是誰建造了船,可以在海洋上行駛?”如果你的答案是“造船廠的工程師”,那是一般人的錯誤認知,正確的答案是“海洋”。只有海洋才能塑造今天我們看到的船,工程師可以發揮想像創造不同造型的船,但是,如果沒有通過海洋的考驗,都會沉到海底,能不能行駛只有海洋說了算。
大環境是海洋,國內有許多印刷廠正在造船準備重新起航,我們來看看都有哪些船。
日本Raksul公司2009成立,2018年在日本上市,利用移動網絡的便利,為消費者就近找到合適的快印店,幫快印店就近尋找印刷訂單。1年內可創造近6億元人民幣的營收,每年毛利率維持在20%以上,復合增長率116%,看來船身穩定,水波不興,如果這艘船駛進中國海洋劃得動嗎?
以前曾經兩度來到中國海洋的Cimpress,是全球著名的印刷電商,去年營收25億美元,是一艘超級商船。Cimpress最厲害的地方是能夠最大化依靠系統,讓數據全透明化管理,不僅做到了零庫存、員工少、維護成本低,更做到了C2M(由銷售主導生產)。Cimpress利用大規模定制平臺服務前端16個自有品牌的門戶和后端15個生產中心,他們不只針對印刷生意,Cimpress還提供按需生產供應鏈平臺給合作伙伴按需生產T-Shirt、校服或運動夾克。
以上兩家都應用互聯網去傳遞自己的價值。大環境中,信息傳遞的效率高,很適合跨界。
綠愛用數字印刷機將糖果生意做得風風火火;艾派集團打造文創品牌(19八3),在國內50個城市有100家門店,是跨出印刷做文創的名牌;北京故宮去年文創商品收入了15億元,顯然有印刷廠跨界合作。
臺灣知音文創和紙箱王都是跨出印刷發展文創的好案例,前者有100人的設計團隊,其文創產品不但在淘寶熱賣,在許多大型商場都有自己的門店;后者在周莊有一個網紅實體店。
紙箱哥用空白的紙盒當媒體做廣告生意,不賣紙箱賣廣告,絕大部分印刷的目的都是為了廣告,紙箱哥將找到的廣告印刷在各種紙箱上,免費提供給紙箱使用單位,將廣告信息傳播出去。
如果紙箱哥做的是印刷生意,就得被動地等待客戶上門,才有定制紙箱的訂單,也就是要和成千上萬的包裝盒印刷廠競爭。但是,紙箱哥做的是廣告生意,變成紙箱印刷廠的大客戶,提供免費紙箱的業務一定比找紙箱訂單更有效率,紙箱哥把供過于求的印刷翻轉過來,是跨出印刷的好創意。
印刷海洋里好生意都已經供過于求了,去創造新的生意,創造出來有沒有市場無法確定,大家都不愿意賭,萬一真的創造出來了,又會被模仿,市場成熟后的果實如果不確定可以吃得到,豈非浪大不宜行舟。除非是“極致單品”。
東莞至專這幾年來深耕環保塑料文件夾,從材料的專利到個性化的定制生產,整個供應鏈從物料源頭到印刷成品面面俱到,一旦推開了這個產品的市場,就成就了一個沒有競爭對手的康莊大道。
哪一個業務員、哪一家辦公室、哪一個學生的書包里沒有塑料文件夾?原來這些文件夾可以在一般的文具店買到,至專(東莞長安至專光柵印刷廠)發現任何打印的成品都需要文件夾,而且文件夾貼上一個不干膠就是業務員、公司行號的功能性名片,還具有保護紙張的的功能,其實是快印店的剛需。
至專甚至開發出一種可以由激光機直接打印的塑料,可以在任何有打印機的地方實現個性化定制。這看起來不起眼,卻可以為遍布各地的快印店帶來新生意。
“極致單品”的水太深,唯有像至專這樣眼光獨具的企業才發掘得到,目前至專才剛剛打開了香港市場,如果至專文件夾成功打開國內市場的大門,大家就知道印刷海洋還有一種叫“極致單品”的船值得制造。
大環境適合分享、適合跨界、適合合作,印刷工藝從來不變,跟著大環境改變生意策略,才能制造符合海洋規格的船艦。